The 55th Venice Biennale 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

“The 55th Venice Biennale.” Artforum. June 2013.

Still from Camille Henrot's Grosse Fatigue (2013) gracing the cover of Artforum September 2013 issue
Still from Camille Henrot’s Grosse Fatigue (2013) gracing the cover of Artforum September 2013 issue

http://artforum.com.cn/picks/section=world#威尼斯

“百科宫殿”作为二十世纪中期住在宾州郊区、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裔美国艺术家Marino Auriti的严肃臆想,有着典型理性宏愿的漏洞百出,但这一前数码时代对人类知识存储分类的想象和焦虑如此恳切实在,反倒在知识分工渗入文化生产每个环节的今天产生了别样的共鸣。由此出发的主题展既非竭力概念先行,也不遵循传统百科全书博物馆的模式,而更类似基于对两者理解上的改良版“多宝阁”(Wunderkammer),由主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的能量、知识经验体系、对世界的理解和趣味来建构。威双从意识形态到地缘政治上内在的局限也因此被摆明承认而成为了伪命题,集体和个体的参与得以从浅表的政治正确姿态中解脱(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这点的话),将关注投向那些真正有着视觉和思维强度的作品上。

在这一标准下,所谓体制内外艺术家的区分变得微弱甚至无意义—Giardini展区以心理学家荣格为著作《红书》创作的系列插图开场足以开宗明义。19世纪末瑞典女艺术家Hilma af Klint糅合抽象与基督教符号学的绘画引人驻足,但类似由图表、志怪、宗教情结催生的神秘主义或人类学角度作品也容易面临失控—除非能够被Peter Fischli与David Weiss那种富有洞察力的干幽默化解。他们自1981年开始共同创作的黏土雕塑群被布成迷阵:从刚怀上天才的爱因斯坦父母到密林菌群,从发现黑色方碑的黑猩猩到凌墙劈来的锤头。黏土这一材质所喻指的创造迷思(creation myths)在“百科宫殿”中也是最值得玩味的线索之一。地下漫画家Robert Crumb耗时四年勾勒出《创世纪》原文中详述的所有事件,而影像艺术家Camille Henrot的新作《Grosse Fatigue》则举重若轻地去把玩造物主的视角与困惑。她以桌面弹窗形式呈现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系统中搜集、拍摄的档案图片及档案员工作过程,音频中仿圣经文体的精彩饶舌歌词与视觉节奏一样撩人。林穴的细密竹笔画山水遵循怪诞繁复的空间逻辑;Yuri Ancarani的影像作品将名为达芬奇的高精度医用机器人拍出了《2001:太空漫游》般的邪恶凌厉。

相对而言,国家馆内更容易看到稍显格式化的全球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体制内的政治现实。除了集中展区内突出的英、法、奥地利和罗马尼亚馆,散落在外的国家馆中也不乏质量上乘的策展呈现—例如中亚馆内的冬景摄影和安哥拉馆的因地制宜。艺术家Edson Chagas将镜头下故乡罗安达(安哥拉首府)的街角印刷成海报摞于地面,与展场Palazzo Cini墙上耀眼的文艺复兴收藏垂直相对而不冲突。部分游客安静有序地取走海报,部分低声絮语仰慕波提切利或Pontormo, 观看、参与、行为、截然不同的知识交换形成平行交融的场域。它如此自然而然地消解着美术史和当代体制的焦虑,就仿佛是另一种理想的模型。

— 文/ 王辛

LA BIENNALE DI VENEZIA‎
Cà Giustinian San Marco, 1364a, 30124 Venice,
2013.06.01–2013.11.24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